遲秉成的個人雲
我的人生履歷
我人生的相片記錄
我喜愛的西洋歌曲
我人生的專業領域
國外長照服務機構(LTC)
接地氣床墊
環境輔助生活科技(AAL)
失智照護+隱形照護
衛福部銀髮長照
Technical Textiles(智慧衣)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共享經濟/區塊鏈
銀髮(養老)金融
3D printing
互聯網+
居家醫材
營養食品
熟年橘色商機
擴增實境(AR, Augmented Reality)
API 經濟
AI 人工智慧/機器人

創新的社會企業
(1)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透過營利而達成社會目標的機構
(2)以社會目標作為依據,企業盈餘主要用作達成社會目標,而並非為股東及企業擁有者尋求最大的利益 (Social Enterprise – A strategy for success, U.K.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2002:7)
(3)定位是在國營及私人企業之間,並在同一個經濟體系中尋求市場和非市場力量中的調和 (OECD,1996)
(4)社企主體可以是公司法人、非營利組織、合作事業或政府(特許)。
(5)挑戰:政府尚待立法,鼓勵設置社會企業的措施不足

◎貼心接送您關心的人 Accessible vehicles take you to anywhere in Taiwan
上傳日期:2011年11月26日
服務設計-超乎想像的使用者體驗
多扶接送的創辦人許佐夫,Jeff,在投身無障礙服務前是紀錄片編導。
在十二年的傳播製片工作中,對無障礙服務一無所知。
直到有一天,Jeff九十多歲的客家外婆生病受傷,需以輪椅代步後,他才赫然驚覺臺灣的環境對行動不便者非常不友善。
因此,Jeff毅然決然地投身無障礙服務,成立臺灣第一家民營的復康巴士。
在過去,「行動不便者」與「照護者」,常常遇到公車難等、公營復康巴士難訂、計程車不願意載輪椅,以及孕婦與孩童的乘車安全等問題,造成時間上的浪費與身心上的折磨,更因此而縮減了自己的行動範圍,窄化了自己的生活圈,因此多扶接送的服務,就是要解決「孕、幼、老、輪」族群的交通問題,把每一個乘客當成自己的家人來悉心照顧。

◎社企流:社會企業介紹 Introduction to Social Enterprise
發佈日期:2013年7月18日
什麼是「社會企業」?廣義而言,「社會企業」指的是一個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提供具社會責任或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服務、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採購弱勢或邊緣族群提供的產品/服務等。其組織可以以營利公司或非營利組織之型態存在,並且有營收與盈餘。其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繼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的利益。

社企流團隊特別製作此Infographic影片,用簡易的概念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社會企業

◎科技創新將不便化為專業
發佈日期:2013年9月5日
众社會企業是臺灣極少數以智慧行動載具及雲端運算服務為其核心能力的社會企業。它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套身障人士專用的友善環境調查工具與雲端管理服務平台,更與台灣智慧生活科技促進協會合作培訓與聘僱身障者擔任「友善特派員」來建置各種城市無障礙資訊與資源引導智慧服務,鼓勵他們活出自我、參與社會,不僅推動智慧友善城市發展,更創造出全新的身障就業機會,與身障者共同研發設計 APP,提供各領域服務業者友善服務之諮詢、輔導、訓練與認證課程,迄今全台已有 318 位身障者受過此訓練並正式服勤。

從資訊業界,到學術領域,再到社會企業,十多年來,林崇偉以融合服務學習、問題導向學習以及 Living Lab 場域的實證方式,連結學生、社區、部落、地方產業與社福團體,攜手進行各種「以資訊傳播科技(ICT)來推動社會創新的設計運動」。他的理想是要結合設計思考、科技加值、服務創新、數位傳播、行銷創意的穿領域(trans-disciplinary)方法,建立真正能回應在地社會問題的智慧生活科技應用典範,,推動台灣文創產業的新生活方式與新世代社會發展。

◎社會企業的公益創新 胖卡專題@華視新聞雜誌(204/01/28)
發佈日期:2014年1月28日

數位落差存在於世界上每個角落,而胖卡便是一台攜帶各式3C設備的行動車,在社區活動中心或辦公室,建構行動電腦教室,期許透過數位陪伴的方式弭平所有人的數位落差。
胖卡計畫專案經理莊哲昀說:「在我眼裡,城鄉之間沒有差距,只有思維差距。」他致力於胖卡計畫至今五年,帶著胖卡團隊走遍台灣許多「不山不市」的地區,胖卡不僅僅縮短了數位落差,更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胖卡計畫尚未結束,它將會繼續地跑下去

◎社會企業之旅 / The Journey of a Social Entrepreneur
發佈日期:2014年2月27日

◎里仁為美的社會企業
發佈日期:2014年7月14日
從一顆慈悲的心出發,一群毫無經驗的人決定要做「該做但沒有人做的事」,在有機法規訂定前的1998年以拓荒精神開了里仁商店。開店,不是為了做生意 ,只是想要支持農友撐過有機轉型期的挑戰,想要推廣有機農業,讓土地恢復元氣、能夠世代永續!

◎社會企業工作坊-銀髮人力再運用之價值
發佈日期:2014年11月21日
時間:10月24日(五)中午12:00
地點:輔仁大學文開樓3A室
講者:黃俊豪

◎社會企業在台灣 - Social Enterprise in Taiwan
發佈日期:2015年8月19日
本署自積極推展社會企業相關業務以來,積極行銷推廣優良社會企業,並拓展國際連結。為向國際間推介我國社會企業推動現況,製作我國社會企業採訪影片,提升我國優良社會企業之能見度。

社會企業、B型企業資金難題 2大募資工具可解(2015/09/08)
社會企業或B型企業,營利性質較低,若要持續成長,資金來源往往是一大難題。櫃買中心總經理李啟賢表示,相關企業可透過創櫃板,或是櫃買提供的群眾集資平台,透過異業結合等方式,進一步落實理念。

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底,資本額100萬到5000萬之間的中小企業數目,接近整體公司數的81%,提供超過7成就業機會,是台灣產業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李啟賢表示,2008年金融風暴後,櫃買中心希望透過資本市場的力量,扶植台灣的中小企業茁壯。他表示,櫃買中心提供的兩大募資工具,包括創櫃板和創意集資資訊揭露專區,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專區中的募資平台屬於贊助、捐贈性質,沒有股票發行,參與的民眾沒有股權。

另一方面,在創櫃板掛牌的公司,櫃買中心會提供聯合輔導機制,結合公部門等相關資源協助。

李啟賢觀察,社會企業和B型企業最大的差異,在於在公司章程中是否明定,多少盈餘要用來做公益,他目前拜訪的27家社會企業中,提供老年人和行動不變者無障礙服務的多扶公司已正式掛牌,其餘11家仍在輔導中、或有意願。

凱基銀行董事長魏寶生表示,如果能爭取到「B型實驗室」在台灣設立亞洲中心,並結合櫃買等公部門資源,成立亞太公益信託基金,推動相關認證、募資等,對於台灣中小企業接軌國際,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資料來源: 2015-09-08 聯合報 記者蔡紀眉/台北報導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592/1172369

◎光原社會企業:你享用有機蔬果,我打造希望部落
面臨部落的年輕人口外移和文化凋零,光原社會企業輔導阿里山的鄒族原住民發展有機農業,吸引部落年輕人返回自己的故鄉,更用保價收購的方式,讓農民有更好的生活。一場發生在阿里山上的社會創新,不但復育當地美麗的環境,更創造了鄒族的生機

資料來源: 2015-09-17 聯合新聞網 台北報導

◎2015-09-17 聯合新聞網 台北報導
沒有身心障礙只有超能力!身心障礙者往往具有比一般人更好的專注、持久、耐心和創造力,勝利社會企業針對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者進行琉璃技能訓練,發揮所長,一起打造精緻璀璨的琉璃製品。他們美麗的作品更獲得了台灣及海外工藝競賽/設計等多項競賽的肯定!

資料來源: 2015-09-17 聯合新聞網 台北報導

◎黑暗對話:你的黑暗,我的力量!
眼前的黑不是黑,黑暗中的盲人才是明眼人!黑暗對話社會企業協助視障者將弱勢轉化成優勢,透過訓練課程,讓視障者在暗房中以其敏銳的察覺力及專業訓練,帶領明眼人認識自我、啟發心靈。不但讓明眼人找到自己的方向,更為視障者找到他們獨特的價值。

資料來源: 2015-09-17 聯合新聞網 台北報導

◎大誌雜誌:讓街友一秒變老闆!
大誌社會企業辦好雜誌,提供工作機會給街友販售,並與街友們平均分配營收,給街友們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協助街友自力更生,不用每次都仰賴他人的愛心或施捨,做自己生命的老闆!

資料來源: 2015-09-17 聯合新聞網 台北報導

◎如何透過社群經營提升公益行銷
發佈日期:2015年9月27日
「NPOst公益交流站」是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所推動的公益知識新媒體。我們要為公益帶來新世代的樣貌,讓 NPO(非營利組織)的專業價值被看見,也為 NPO 工作者帶來其他領域的好知識和新視野。「NPOst公益交流站」取NPO(非營利組織)+Post(網路發文)+Station(站)3個單字而成,唸作「恩波斯特」,中文則命名為「公益交流站」。我們矢志成為台灣公益組織跟公益人的交流跟資訊平台,要讓公益變成全民運動,讓公益人有最宏亮的擴音器。葉靜倫,傳播媒體與文化研究出身,擔任出版編輯超過七年,熱愛文字與閱讀,編整許多公益策略相關文章,曾任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TOPS)計畫專員,英國Sussex媒體與文化研究碩士,時報文化資深編輯,擅長利用新媒體深入溝通NGO議題。

運用社會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2015/10)
台灣農業已由原來生產為主,發展為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農業,包括:傳統生產糧食的初級產業,農產加工的二級產業,範圍從上游的肥料、農藥、飼料、農機具等,到下游的食品加工、冷凍、運輸、倉儲、運銷、保險、餐飲,以及休閒觀光、文化體驗等服務性的三級產業。就農業的經濟效益而言,雖然我國初級產業附加價值不到GDP的2%,但如果計算農業部門衍生產值與附加價值對總體經濟的貢獻,將上下游產業關聯性一併考量,推估國內農業與相關產業創造附加價值為新台幣1.53兆元,占當年(2010)全國GDP的比重11.2%。

但是農業部門的重要性除了以經濟效益來衡量外,對於國家發展還具備多功能之重要價值。農業發展的社會效益包括糧食生產的基本功能,創造社區或偏鄉就業與穩定社會的重要功能,尚具有保護自然環境、維護鄉村景觀與奠基區域發展等外部效益功能。根據Costanza等(1997)在全球自然科學最重要的期刊Nature發表之研究指出,全球以農業為核心之生態系統服務所產生的價值介於16~54兆美元之間,平均約為33兆美元,相當於當時全球GNP的兩倍;根據本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研究推估,台灣農業產生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可達新台幣3.99兆元。

因此農業發展對於一國民生福祉之重要價值,存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落差(外部效益或公益價值),而需政府介入或由非營利組織來提供對私部門並無利可圖的服務(所謂的「公益」或「慈善」活動),以矯正市場失靈之現象。但是政府政策經常無法及時符合民眾需求,且受到選舉影響或預算編列限制,使資源配置效率不佳;而非營利組織主要是透過捐款或補助來經營,非企業組織型態的經營效率往往不彰,無法自食其力的結果,難以培育人才持續為設立宗旨努力,也不見得能夠永續經營。

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國際間蔚為風潮,不但模糊了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界限,甚至改變政府公共政策思維。各國政府試圖透過政策引導鼓勵成立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為核心目標的「社會企業」,透過一般商業營運而非捐贈的模式在市場機制中自給自足,以擺脫對政府經費的依賴,同時達成促進社會發展之目的。社會企業運用商業模式,改善社會問題的同時亦創造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更已成為各國農業發展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美加、歐盟與紐澳等國分別藉由Growing Home、Orange fiber、Ooooby等農業社會企業推動地產地消、有機農業、社區支持型農業,甚至成功解決農產品產銷問題。與我國農業環境與生產條件相近的日本,除了同時結合社區營造與社會企業,以協助農村發展與振興地區經濟外,更發展出像是Farmdo等的農業企劃公司,作為種植跟銷售之間的流通橋梁,而有效提升農民收益。綜合來說,在主要國家以社會企業來推動農業價值鏈之發展,已證明是可持續擴張和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

為塑造社會企業友善發展環境,行政院於2014年9月4日核定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由12個部會聯手推動,以營造有利於社會企業創新、創業、成長與發展的環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社會企業發展起步階段,先以農業青年、農村社區為社會企業主要推動對象,盼能藉此運用社會企業民間能量創造農業永續發展利基。許多台灣社會創業家已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深耕數年,對社會企業有興趣而投入的青壯年人(新農民)也日益增加。根據學界統計,目前在台灣成立的社會企業超過5,000家,其中又以農業相關社會企業為主流,顯見民間能量相當充沛。

國際上對於企業組織型態的光譜有六種,意識形態由右至左,分別是純商業利潤導向的傳統一般企業、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社會責任事業、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附屬事業、非營利組織等,對應我國農業常見之組織型態,由右至左,則分別是公司、合作社、農會等。就農業發展而言,社會企業經營內涵包括:真正有機農業、小農聯合生產、產銷整合聯盟、農事服務提供、農業文化體驗、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社區營造、偏鄉區域發展、農業科技發展等。本社論針對「農業社會企業」定位為:「透過商業模式解決特定農業、農民、農村等三農問題的經營者,其所得盈餘一定比例用於我國農業發展目的之組織」。

然而,推動農業社會企業的過程中,仍有相關挑戰亟需解決,以運用充沛的社會企業民間能量解決現今農業所遭遇之發展問題。首先,各界對於農業社會企業之認識與共識仍待建立與凝聚,以建構發展農業社會企業之推動基磐。其次,農業社會企業目前尚未有明確的定義與定位,而其影響力評估方式亦有待發展。此外,亦需建置農業社會企業之相關行政管理機制與輔導體系。尤其,台灣現階段並無專屬社會企業之法定組織型態,是否需考量農業之需求與發展特性,建立農業社會企業之登錄制度,或如何從既有組織、公司篩選以育成新的農業社會企業,均為建置農業社會企業行政管理機制與輔導體系之重要議題之一。

綜合上述,運用社會企業發展農業,將是我國農業產業化之重要策略。呼應行政院社會企業行動方案,本社論呼籲:

1.研析我國農業社會企業之定義、定位與功能,據以建立農業社會企業之政策目標與衡量指標,並探討農業社會企業之行政管理機制與輔導體系。

2.規劃運用社會企業推動農業價值鏈之發展策略與政策目標。藉由社會企業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例如:地產地消、在地加值)建立農業之新價值鏈,並為農村或社(地)區農業帶來發展效益。

資料來源: 台經社論
http://www.tier.org.tw/comment/tiermon201510.aspx

◎物流模式如何解決公益問題
發佈日期:2015年11月30日
捐對、比捐的多來的重要,台灣人很有愛心,願意分享資源給社福團體,但我們卻常常看到捐錯和過剩的情況,捐錯代表愛心資源送錯地方而浪費,捐的過多會造成資源分配不均,所以iGoods 的平台服務就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希望所有物品都能物盡其用、延續物命,愛心資源不浪費!!

iGoods 愛物資是一個便利的線上物資捐贈平台,並串接金物流提供「到府收物資」的服務,期望達到數量管控、資訊正確、寄送便利、搜尋方便、公開徵信的特色,讓每一份物資就像一份禮物一樣,正確地將物資分享給其他需要的人。目標是讓閒置資源再次流動,少一點消費、也就少一點浪費,讓物品可以物盡其用、延續物命。
愛物資由陳家銓及邱佩瑜在2014年的9月創立,透過類電商的物流模式建立了一個物資捐贈系統,但是系統的建置從發想到實踐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讓人不禁好奇,當時的他們又是如何克服這中間的困難呢?

社企自給自足 瞄準生活事業化(2016/01/21)
「社會正義」這四個字,對某些人來說也許聽來太沈重、太遙遠或太八股,但底下深藏的卻是位於社會各處的每一個弱勢者的呼喊和祈求。
想要用合理的自給自足模式來解決「社會正義」相關課題,可說是社會企業興起的原點,也是社企的最大使命之一。舉凡為社會中的弱勢者發聲、以實際行動協助他們改變命運、用教育或知識或飲食及經濟方式改善貧窮和受壓迫者未來,以觀念革命創造更平等的社會等,都是社企存在的核心價值。

推動社會正義 扶助弱勢

但在一般營利事業中「付費消費者」等於「受益者」的模式,不易直接應用在改善弱勢者生活或創造平等概念等抽象運動。因此與「社會正義」相關的社會企業,面臨比其他社會企業更大的自給收入挑戰。如何脫離或減少傳統不定期的捐款或過度仰賴補助金等方式,成為這類企業的最大的課題。

困難,常是激發創意的幫手。新世代的社會企業家,創造新收入管道或有效聚集既有補助資源,與營利企業創造「最佳合作夥伴」關係,讓每一分錢的來源及流向「可視化」、「透明化」,活用網路等新科技與不同資源,讓弱勢「受益者」成功自立,也讓「付費者」感到自己也「受益」。

如何運用創意將抽象概念與實際生活結合是事業化的第一步。

在日本,「育兒爸爸」(Fathering Japan)組織希望增加日本男性參與和享受育兒比例。雖然舉辦各項活動和演講等都是其重要活動,但真正讓這個組織在日本打響名號的還是它從2008年在全國數個重要都市開始定期舉辦的「育兒爸爸能力檢定考試 」。

很多日本民眾喜歡透過考試、檢定來取得資格。「育兒爸爸」創造這個特別的考試吸引了許多爸爸參加。

它還出版與考試相關的書籍,題目內容生動有趣實用,同樣吸引人購買。透過媒體報導和企業合作,這個組織在日本全國推廣開來,讓更多男性積極參與育兒過程。

創意妙點子 找尋立足點

除了開源,也可節流。做為日本自製哺乳服先鋒的「Mo-House」除了製作販售既舒適又美觀的哺乳之外,更靈活採用彈性工作模式和環境來提供員工選擇,並節省人事經費。

員工可依自己情形,正職兼職或當不支薪的志工,有必要帶孩子來上班時也完全沒問題。員工安心工作,效率更高。

成功找到有心做公益的營利企業或營利企業主,以他們的熱情與詳盡計畫打動人心,也是讓這些組織找到立足點的重要關鍵。

金史密斯(Kim Smith)當年與夥伴一起創立「Teach for America」(「TFA──為美國而教」),後來又與矽谷創投者一起成立「NewSchools Venture Fund」(「新學校基金」)。前者後來茁壯成為美國非營利事業組織中最吸引人才的大型雇用者,概念並推廣到許多其他國家,後者成為美國教育改革近年來的最重要先鋒。它的成功背後有著許多熱情企業和企業人的贊助。

營利企業攜手社企 雙贏

當年TFA在1989年草創時極需資金。雖然許多人都給它閉門羹或澆冷水,認為沒有大學生會願意放棄大好工作機會先花兩年去缺老師的偏遠貧窮區域教書,但三位分別來自Mobil Oil、租車公司Hertz和投資銀行摩根史坦利的企業家,或出錢或提供場地或提供設備,協助「為美國而教」跨出了重要一步。

之後TFA更與大摩、高盛等銀行和許多醫藥生技公司創辦「共同夥伴計畫」。公司允許內定學生先為TFA擔任兩年教師,解決TFA尋找優秀老師的難題。

這些合作企業認為新人們從TFA計畫裡學到的領導力、創意和解決問題能力,比什麼都珍貴。 兩者的合作是企業和社企創造「雙贏」的模範。

來自政府或許多基金會的補助金也隨時在找尋好的社企計畫投資,與過去不同的是它們也要求更清楚的「公益績效」評估。這些社企也都深知要能獲得固定且長期的支持,捐款運用和捐款方式的「可視化」(visualization)和「數字化」絕不可缺。

像致力用影像改變弱勢者命運和揭發社會不公的「影像志工」(Video Volunteers)、和致力消除國際人身販賣的「北極星計畫」(Polaris Project)等,他們的第一桶金都是因獲得當地政府或相關基金會的認同開始運作。有了這些有公信力機構的背書,之後獲得捐款和固定會員的路就走得更順遂。

「社會公益」促進「社會公義」。社企人正一步一腳印,走出新時代軌跡。

資料來源: 2016-01-21 經濟日報 楊珮玲(作者是專欄作家,曾任美日國際金融機構專事行銷與國際事業企畫。長期旅日,現居美國。)
http://udn.com/news/story/7244/1456252

◎台灣B型企業/友善環境、提攜弱勢 宇興業要回饋社會(2016/03/31)
為什麼經營企業除了想獲利還想要付出、做公益?銘宇興業董事長楊博宇反問,我們受人幫助、受社會幫助,不是本來就應該回饋社會嗎?他說,有能力後就應該友善環境、提攜弱勢。銘宇因此將成為第七家通過認證、台灣最新出爐的B型企業。

具建築專業的楊博宇,大學時就開始努力參與各種設計比賽,為自己賺學費,也累積創業資金及經驗。民國九十七年時,他投入經營風景區的餐廳與商店街規劃設計,獲獎無數,也因緣際會投入餐飲業,目前旗下的「御之饌」連鎖拉麵店已遍布全台。

既然自己有建築背景,跨行進入餐飲業當然都要自己來裝潢。楊博宇堅持每間餐廳都要使用無毒、健康但成本高的綠建材,並設計無障礙空間。在食材方面他也不馬虎,每樣材料來源都上網公布,絕對不讓客人吃到來路不明的東西。在努力付出下,每間店幾乎三個月就回本,分店一家家開。

特別的是,銘宇的員工有七成都來自低收入、單親、隔代教養、受暴婦女等弱勢家庭或是更生人。楊博宇笑說「不是我去找的,都是他們找上我」,很多的社會偏見都是不正確的,也不該讓歧視的行為繼續下去,所以他願意給機會,讓這些可能犯過錯、心理受過傷或家境不佳的人都有自立的機會。

楊博宇為了讓這些沒有餐飲技能的員工可以順利工作,他想破頭建立中央廚房、訂製切肉的機器,並簡化拉麵湯頭的製程,將生產流程標準化,餐點設計就像速食店,讓非餐飲專業的人也能快速上手。

楊博宇說,訓練員工獲得工作技能,讓他們生活改善後,就帶著員工一起作公益。一開始經營餐廳時,楊博宇就與家扶合作提供待用餐點,「別家餐廳母親節等重大節日都拚命做生意,我們卻帶著員工一起辦公益活動」。

楊博宇說,創業過程中有許多貴人相助,他把這分感恩的心回饋到社會上,在與弱勢團體相處時,我們會感覺到為他人付出的簡單快樂,也希望員工也能透過公益活動,體會到為他人付出的簡單快樂,讓這個「善」的理念循環下去。

楊博宇表示,穿名牌、開名車或住豪宅不會讓他覺得開心,但能幫助更多人卻讓他很有成就感。在創業的過程中,找到有共同理念、良善美麗又全心支持他的老婆,是最大的福報,手握妻子手的他,正開心地準備要當爸爸囉。

資料來源: 2016-03-31 聯合報 本報記者沈婉玉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8592/1598656

拒當黑心商人!B型企業不只追求獲利,影響力商業模式在台灣發酵(2016/03/31)
面臨全球極端氣候、金融市場變動的挑戰,近年興起B型企業運動浪潮,企業除了追求獲利,也要兼顧社區經營、友善環境、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等等,稱為「影響力商業模式」(Impact Business Models)。這把火也燒到台灣,台灣成為亞洲B型企業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一年內已有7家企業通過認證成為B型企業。

B型企業運動從美國開始,全球已有47個國家、橫跨130個產業、總共1659家企業通過B型企業認證,全球申請的企業總共有4萬家。

B型企業的B指的是「效益」(benefit),想建立新的經濟體系,企業拚的不只是要成為「世上」最好的企業,而是對「世人」最好的企業(not only to be the best in the world, but the best for the world)。

台灣已有7家B型企業
台灣有7家B型企業,包括DOMI綠然能源、中華徵信所、綠藤生機、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NPO Channel、瑞德感知及銘宇興業。B型企業聯合在一月成立亞太B型企業協會,並在3月底舉辦第一屆亞洲B型企業年會。

亞太B型企業協會理事長張大為說,「台灣有很多賺錢的企業,但企業的社會責任太空泛,很常成為企業的贖罪券!一邊做社會公益,一邊排放廢水。」B型企業強調的就是先安好心、做好事,最後才是賺大錢。

台灣有90%是中小企業(130萬家),申請B型企業的速度比較快,也能幫助企業發展永續成長的經營方向。台灣B型企業僅次韓國的10家,但張大為有信心,今年台灣會成為亞洲B型企業最多的國家。

B型企業是改變想法的一套工具
B Lab葡萄牙與葡語非洲代表Lénia Mestrinho指出,「講到綠色、環保、永續、社會企業、企業的社會責任等等關鍵字都太抽象,往往沒有評估和比較的方式!」B型企業是幫助企業診斷自己影響力的一套方法,了解其他做得很好的企業如何達到這些目標。企業影響力評估BIA對消費者也很有幫助,更了解所買的產品,政府也能更了解企業領導人狀況。

B Lab南美洲代表Maria Emilia Correa指出,BIA可以全面性檢視企業的狀況,透過回答很多問題,有做到有加分,但是沒做到不會扣分。這是有系統評量的方式,算是一個改變想法的工具,提升自己在企業和社會的正面影響,解決世界上更多問題。

Maria Emilia Correa說,「就算你不想成為B型企業,也可以用來檢視自己的公司,了解跟你同一類的公司如何在各方面做得更好,讓你可以思考未來的方向要怎麼走。」

影響力商業模式讓企業更好
Lénia Mestrinho進一步說,影響力商業模式包括社區經營、友善環境、公司治理、員工照顧。例如可以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商業模式、在營利情況下員工擁有大部分股份、支持當地社區、企業提供消費者沒有的產品或服務、讓弱勢族群取得更多機會(微型貸款)、捐助一部分的業績解決環境問題等等。

B型企業的未來會如何發展?紐澳B Lab代表Nadia Woodhouse樂觀看待,「未來不再有B型企業這個詞,未來所有企業都會是B型企業!」BIA或是B型企業風潮一開始是從中小企業開始,現在大企業和跨國企業也慢慢開始注意到這件事。

資料來源: 2016/03/31 郭芝榕 數位時代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9077

B型企業 做良心事業(2016/04/13)
美國推動認證,宣導正向經營模式,不只要獲利,更能對員工好、對環境好…

聽過「B型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嗎?企業成立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是有些企業只專注獲利,卻不管員工福利,製造商品時更產生有害環境的污染。由美國發起的「B型企業認證」,希望推動一個理念:企業不但要獲利,更能對員工好、對環境好,甚至對社區好的經營模式。

「B」字認證 掀起風潮

這股風潮從美國已吹向台灣,已有多家企業獲得認證,許多企業默默努力藉由B型企業評量表檢視自身,期待獲得「B」字認證。

例如捷順企業的自有品牌「茶籽堂」,用農業協助社區老化的問題;嘉澎塑膠則研發、打造出沒有塑化劑的塑膠,講述的是一段老公司成為新傳產的故事。

捷順企業總經理趙文豪表示,公司與農業議題相關,主要從事製造苦茶籽相關清潔用品、苦茶油及周邊商品,他於2004年接棒,發現這幾年經營的問題是,台灣苦茶油可自主供應的量僅占5至10%,苦茶油商品90%是使用進口原料。

他說,兩年前茶籽堂成立農業團,希望解決許多社會問題。例如社區老舊、年輕人外流是許多鄉鎮的共同現象,茶籽堂在宜蘭南澳教導12位平均年齡70歲的老人種植苦茶籽,並保證收購;趙文豪說,種下苦茶籽,通常五年後才能收成,但這是種給下一代,希望吸引年輕人留鄉,或鮭魚返鄉,才有機會復興老舊社區。

茶籽堂 保護土地資源

另外,茶籽堂也做水源地保護計畫。趙文豪指出,有些水源地的上游,例如包括石碇和翡翠水庫上游等,都種植不少茶葉園,但多數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都不願意接棒,因為茶葉栽培過程複雜,茶籽堂鼓勵他們種植較簡單的作物,那就是不需施灑農藥的苦茶籽;南投與阿里山有不少檳榔園,他們找了兩處各一甲地,也將檳榔園改種苦茶籽。

趙文豪說,茶籽堂免費提供苗木讓原本是消費品的苦茶籽,將原料轉換為解決社會問題的種子。

他說,去年6月開始申請B型企業認證,因茶籽堂是傳統產業,所以花了很多時間改變,希望轉型調整,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

嘉澎 不賣塑化劑製品

嘉澎塑膠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王政彥也是由傳統產品下功夫,過去塑膠多半有塑化劑,嘉澎塑膠販售的是沒有塑化劑的水管,讓用水更安全,塑膠使用的是CPVC材質,成本高,生產技術要求也高,但因台灣對相關知識和宣傳都不足,所以現在致力尋找銷售通路,也朝向獲得B型企業認證努力。

為什麼想申請B型企業?王政彥表示,當初父親請他回來接家族企業,一開始他很迷惘,因為他找不到公司的定位與價值,加上資深老臣能力都比他強,這是一段失落的時間。直到他看到《B型企業,現在最需要的好公司》一書而得到啟發,書中講述的價值,與他的經營理念不謀而合,也讓他找到接班的價值。

導入新觀念 成功轉型

他問自己,經營公司在意的是什麼?王政彥說,自己喜歡小孩子,希望他們所處的世界比現在更好。所以他開始參加亞洲B型企業會的運作,夥伴們平常溝通,在公司導入B型企業的概念,他還將書中重點整理出來。

他邀請台灣首家獲得B型企業認證的綠然能源共同創辦人連庭凱到公司分享獲得B型企業的經驗,在會議之後,他父親上台公開宣示,公司將轉型成B型企業。

不過,也有員工問他,B型企業很美好,卻很難辦到。「我告訴這位員工你是種子,或許你從小到大被現實牽制,但我要實踐你曾經相信的良善企業,過去辦不到是因為你孤軍奮戰,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互相討論轉型才有機會成功」。

王政彥說,塑膠是傳統產業,當獲得B型企業認證的目標在大家面前,每一位員工都願意朝此目標前進,他不但感受到團結和積極,就算已是年過40、50歲的資深員工,也展露笑容,對於凝聚向心力頗具效果。

資料來源:2016-04-13 經濟日報 何秀玲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1625605

唯益是圖…企業新經營觀(2016/04/28)
春節前夕台南發生地震時,一則新聞令我分外感動:瓦礫中受困者聽見救難人員說:「你踩著我的背出來!」網路瘋傳這是「英雄」的新定義。我不禁在想,若我們社會不斷有「新定義」冒出來,也許災難現場就多了新英雄,少了看熱鬧的自拍隊伍。而「新定義」的觀念,也適用於企業社會公益。
傳統上,企業追求獲利是對股東、員工的天職,然而當企業社會責任(CSR)成為普世價值之際,現代企業也有了新的DNA:以企業力量解決社會問題,同時結合利害關係人共同投入,攜手打造符合「公眾利益」的新型態企業,這也是社會公益的一種「新定義」!

追求「社會公益」的企業經營模式,當屬已成全球顯學的「社會企業」。

而較社會企業更多面向的,則是兼顧企業獲利、公平正義、社會公益,三方並重的「B型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企業追求的利益(benefit)除獲利外,還須公平對待所有利害關係人,更須傳達公益核心價值,發揮正面影響力。

無論傳統或新創企業,B型企業為公司治理擘畫了永續共享的藍圖。

正因為如此,愈來愈多企業從唯「利」是圖轉型為唯「益」是圖,誰說獲利是企業的唯一指標呢?

今年,我們報名參加《遠見企業社會責任獎》,公司CSR秘書小組和我討論,為我們的「公益政策」定調。身為百貨通路領導品牌,我們有責任讓消費者清楚了解商品安全資訊,才符合社會大眾對商品安全的期待。

還記得2011年爆發塑化劑風暴,國內人心惶惶,零售通路與食品廠商更是人人自危。我們在第一時間主動針對供應商進行溯源管理,並藉由活動向消費大眾宣導食品安全意識。

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中,多數零售通路平台只作問題商品的預防性下架,而我們則進一步推動「商品安全」專案,並首創國內零售通路之先,於廠商合約中增加「企業社會責任」條款,持續落實監督專櫃原物料來源,以確保消費者安全。

因此,當我與CSR秘書小組開會討論《遠見》參賽項目時,「商品安全」專案成了我的不二選擇。

回顧執行過程中的點滴,我既驕傲又感動──這個專案歷時五年,照顧八類型的利害關係人,執行了18項計畫,受益者達152萬人次,受益單位共計3,022家…。

積沙成塔、積水成河!我們團隊完成了這麼多看似例行卻極具指標性的任務。

我稱讚他們時,他們卻如數家珍般地一一感謝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協助──我彷彿再次聽見瓦礫中的對話「你踩著我的背出來」!原來,我們專案背後也有無數「英雄」,因認同商品安全重要性,主動配合我們推動「走在政府法規前面」的自發性條款,為食品及商品安全共同把關。

這個公益啟示錄是:我們讓社會公益有了新定義:在為消費者商品安全把關之際,照顧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並回饋給企業、帶來營運正面影響力!

數字會說話,客戶滿意度調查出爐:「挺商品安全!79%客戶購物首選SOGO」。我們相信,對的事情不只支撐自己,也影響了一個世代!

資料來源:2016-04-28 經濟日報 太平洋SOGO百貨董事長/黃晴雯
http://money.udn.com/money/story/6709/1658569

◎社會企業管理實務
發佈日期:2016年5月15日

http://sbc.mgt.ncu.edu.tw/camp/moocs/

分享 字級設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