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秉成的個人雲
我的人生履歷
我人生的相片記錄
我喜愛的西洋歌曲
我人生的專業領域
國外長照服務機構(LTC)
接地氣床墊
環境輔助生活科技(AAL)
失智照護+隱形照護
衛福部銀髮長照
Technical Textiles(智慧衣)
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共享經濟/區塊鏈
銀髮(養老)金融
3D printing
互聯網+
居家醫材
營養食品
熟年橘色商機
擴增實境(AR, Augmented Reality)
API 經濟
AI 人工智慧/機器人
“API經濟學”來了,你注意到了嗎?(2014/6/6)
導語:API(即應用程序接口)熱在西方出現較早。早在2012年,API就為國際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帶來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最近,沒有什麼比“網際網路思維”和”移動互聯”更受人關注又備受調侃的了。有人總結出粉絲經濟等等是網際網路思維的基石,但在一家傳統IT管理廠商眼中,每一個新的思維背後,真正能稱之為基石的還是技術。技術的進步催生了網際網路經濟,而這種變化投射在人的思想裡,才形成了新的思維。

以應用為中心、以軟件為中心,是未來所有企業面對的問題。所有企業不管是制造業、航空業、金融業或者服務業,最後都要演變成為IT企業,因為所有的服務和產品都要通過軟件傳遞出去,比如銀行、制造業和實體的商店等。制造業如汽車行業,其4S店要提供各種各樣的貼身服務來留住客戶。而且汽車中的功能有 40%是通過軟件方式來服務的,所以如何是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服務給最終客戶和合作夥伴,是企業發展的核心。

API來了,你注意到了嗎?

API是隨著網際網路和雲計算的興起而催生的產物。API是三個英文字母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的首字母簡寫,即應用程序接口。像雲供應商亞馬遜、網際網路巨頭Google、社交媒體Twitter,他們的服務都是通過API的方式來提供的。亞馬遜的首席執行官Jeff Bezos要求亞馬遜的所有開發人員:

●數據和功能只能通過APIs 來提供給使用者

●APIs 必須設計為便於外部開發人員調用

●如果你不遵守這個規定,你將被開除

API熱在西方出現較早。早在2012年,API就為國際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帶來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

●Salesforce超過一半的收入:Salesforce 23億美元的年收入中超過的一半的收入是通過API產生的;

●50億筆交易:Google 每天通過API處理50億筆交易

●130億筆交易:Twitter每天通過API處理130億筆交易

●1萬億筆交易:亞馬遜每天通過API處理1萬億筆交易

相對於國外,API經濟在國內也已經開始成形,只是還沒有引起太大關注。國內像微信、QQ、人人等,都是有開發平臺的,開發平臺上就有API的管理。API如果被用於商業用途會進行收費,可以根據功能的多少、調用的次數、優先級等分為不同的費用模式。

因此,API計費不只是網際網路企業的專利,所有的銀行、企業什至政府都可以使用,就像銀聯在不同銀行之間的轉賬,都屬於API抵用。以前企業大多數是在內部的系統之間調用,現在把系統可以提供的服務都用API的形式開放出來,形成API管理門戶,分為企業開放者和個人開發者,要經過認證、付費之後就可以使用,付的費用越高,就可以調用更多的服務,比如像百度地圖、高德地圖和定位GPS。

API的本質是一種服務,無所不在的服務。移動其實是一個載體、一個表現形式;移動在本質上是讓服務變得隨時隨地可以用。手機上的各種APP,其實都是一個服務的入口和訪問口,如何來提供這種服務呢?就是後端跟API相關,安全的去使用API。

服務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對內服務,一種是對外服務。如果是面向最終客戶的,不需要單獨去註冊賬號,只要有QQ賬號就可以登陸,像手機應用“百詞斬”、“歐路詞典”等,有微信賬戶就可以和“嘀嘀打車”聯動。我們把它定義為社交化裡面的統一身份,只要在網際網路上有一個身份就可以相互認證通過。

但是這種模式比較適合個人,並不完全適合傳統企業。因為這種模式是提供給個人消費者使用的,其安全級別相對比較低。而企業不一樣,企業的核心數據並不希望用社交身份來認證和管理,這是一個矛盾點。

前面講到API就涉及到了這一點,API管理是需要管理開發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其中第一點就是身份問題,你的身份是個人用戶還是企業用戶?如果是企業用戶的話,不太會社交化。用微信的賬戶就可以登陸CA Technologies的某個應用,這是不太可能也不被允許的。

API,怎麼用起來?

CA Technologies的API管理平臺已經有很多客戶,有幾個航空公司就使用了CA Technologies的產品,專門做了API的網關。但是國內企業對API經濟化的重視程度還比較低。以航空公司為例,他們就需要這樣的網關來管理 API,因為手機上的用戶都要進行在線買票或網上值機,需要輸入信用卡和各種各樣的信息。

那麼如何保證訪問者是安全的,不會受到黑客攻擊造成後臺信用數據泄漏呢?前一段時間某知名出遊網站出現了安全門事件,其實就是API泄露。因為雖然它的系統對外是不開放的,但是其他系統通過API調用了核心系統,黑客攻擊了其中一個小應用軟件從而訪問到API,所以本質上是API泄漏的信息。大家在討論的時候沒有意識到,這其實還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

我們以航空公司的服務為例,來做一個API平臺的使用場景分析:

系統中首先會包含內部的票務系統,剩餘票量是多少,乘客信息,座位情況,各方面信息都會顯示。

第二,系統會與銀行通訊,來驗證乘客有沒有付款,使用了何種付款方式。

第三,系統還需要和政府打交道來核實乘客身份。比如身份證的信息是否真實,需要和公安部的信息進行比對。公安部也是通過API進行管理,系統一旦被攻破,所有的信息都會有被泄露的危險。其實我們會發現企業和企業之間都是通過API連接的,這就變成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中的通信不需要人的乾預,我們把它叫做機器和機器之間、系統和系統之間的通信。在系統和系統之間的通信也要管理,不管理就會出問題。系統和系統之間就是通過API通信的。

以前大家購買服務都是以一個整包為單位購買,現在拆分得很清楚,因為後端有很多系統,都會分開進行收費,是按照API來計費的。API本質上是很多的函數。一般是很多小函數,就是並列著有很多功能列出來供選擇,選擇的越多,收的費用越多,這就是跟API收費了。微信也是一樣,都是按量去計費的。

API有兩種收費標準,第一個是按量計費,第二個是按功能計費。API有提供很多功能,你選擇不同功能的套餐,范圍越大收費越高。API不再是簡簡單單的開放一個函數,而是要涉及到開放給誰,怎麼計費的問題。這也是API為什麼需要門戶(Portal)來管理的原因。我不光要告訴你能不能訪問,能訪問什麼,還要告訴你要交多少錢,也就是和費用、經濟掛鉤了。

以前API一般訪問量很小,就是系統和系統之間調用,或者迫不得已調用。當API突然變成服務概念的時候,你會發現API被調用的數量是海量的,這就意味著對API的管理已經勢在必行。API的身份要統一管理,API的單點登陸要統一管理,API的能力、API的計費全部要單點管理,這才催生了 API經濟的概念。

剛才講到新API的概念,API的安全。API有不同的種類,其標準也非常多,有老的、遺留的API模式,也有新的、網際網路行業比較標準的API。 CA Technologies可以實現API的轉換和封裝,不管企業使用的是什麼模式的API,都可以被轉換成業界最標準、最流行、最好用、最易用的API。比如我要做一個API的mapping,技術難度是比較大的。

我們要了解很多,從業界比較早的API知識、型號、接口,轉換成一個用戶選擇的API標準接口出來,這過程中要花的代價、需要的專業知識都會比較多。在跟網際網路結合方面,都是在應用層面,跟編程相關性非常大。編程雖然不難,但是編程知識的改變非常快,很多新的編程的環境、語言、更新速度也很快,所以要適應這個變化,也要去驅動它快速的適應和改變。

API,怎麼管起來?

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向合作夥伴、開發人員、移動應用程序和雲服務開放他們的數據和應用。API提供的標準化方法可用於在Web、移動設備、面向服務的架構(SOA)以及雲中開放信息資產。

企業需要以低成本的方式實現安全可靠的API信息共享,才能積極面對安全、性能管理以及數據調整方面的嚴峻挑戰。一套完整的API管理方法論應當包含後端集成、移動優化、雲協調以及開發人員管理等高級功能,才能應對企業面臨的各種API管理的挑戰。

筆者認為API的管理至少有涉及三個部分:

1、API網關,作為服務消費者和服務提供者的橋梁,但是身份管理和轉換、API訪問控制和流量管理、以及API的權限管理,還可以追蹤 API 性能,並生成所有服務交互的審查跟蹤結果。

2、API服務管理,可以企業內部陳舊的轉換為新的API格式,同時對從開發、測試到生產的整個API生命周期進行管理。

3、API開發者門戶管理,在門戶中可以對API的開發者提供如下管理功能:

開發人員註冊:分類個人用戶、企業用戶、免費用戶或者收費用戶。

開發人員資源 : 提供開發人員使用的包括:討論與支持社區、集成消息、API 文檔、API 資源管理器、API 狀態、應用報告等。

API報告與分析: 用於追蹤和測量 API 使用情況、成功與錯誤、延遲等內容的 API 報告,用於顯示延遲、使用情況、成功與錯誤等內容的應用報告。

API門戶的內容管理:可定義門戶界面的外觀、風格、品牌和內容並支持籌劃和生產環境以及內容批準、發布、回退流程,從而簡化變更管理。

不論稱它為API或者是應用程序接口,這兩個略顯冰冷的機器化的名詞對已經不再只是開發者和IT從業人員關心的事情。正如我在文章開頭所講的,未來,所有的企業都將變成軟件企業,軟件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一個企業的遠見和未來。正因如此,API才從枯燥的代碼中跳脫出來,把它的價值鮮活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推動趨勢或者被趨勢迫使前進,選擇從來都只在自己手中!

資料來源: 文|劉國強,CA Technologies中國區技術總監
http://www.taiwanfansclub.com/article-190178-1.html

API經濟來了 :從開放創新到Open API(2014/11/04)
數位科技加上雲端運算興起,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被視為翻轉新商業模式的契機,要落實此一概念的關鍵在於「Open」,也因此全球從政府到產業繼雲端技術後,針對後雲端時代莫不聚焦於Open API。

然而,台灣業者的利基何在?從物聯網架構來看,有裝置、串接系統、蒐集資訊的平台、及分析大數據的應用,卞志祥認為,在此一生態系內,台灣的優勢為硬體製造及開發能力;而最缺乏的是平台,台灣沒有定義平台的能力,主要原因即在於整體市場不夠強大,如何將API環境,以硬體夾帶方式帶到全球是突圍的第一步。其次是,台灣應積極參與國際論壇,將API平台或概念推向國際。再者,台灣整體市場雖然不大,但有放眼華人大市場的第一優先權,如能找出終端消費者的需求,作為切入市場的利基點,例如醫療或教育,將是拓展華人市場大好機會。

API經濟崛起四大關鍵:雲端、行動、物聯網、開放資料
全球API經濟崛起,應用程式上雲後形成雲端產業鏈,Open API商業模式由開發提供者、使用者、媒合服務管理平台提供者等不同公司參與,形成新型態商機,大廠提供服務提升營收,讓想運用雲端優勢卻無法自行開發的中小企業可透過開放API平台,以較低成本來整合所需流程,快速提供創新服務,在此架構下自然可發展出超越過往的API經濟價值鏈。

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認為,API經濟有四大關鍵因素,首先是雲端代表數據的大量集中與被再利用的規模擴增,在開放過程中各個介面需透過API串接,因此API經濟勢必隨著雲端發展成型。其次,應用從PC往行動走,從近端關係往遠端關係發生。第三個是物聯網,感測器(Sensor)如何把數據丟到雲端中心,也刺激API使用。最後是從全球政府推動Open Data,無論在行動、大數據應用,都需要開放資料透過API為介接,這也是從去年物聯網快速崛起後,對API需求日趨強烈的重要關鍵。

然而,在衡量現今趨勢時,目前Open API無直接產值,但有大量間接產值,吳漢章指出,對提供API業者來說,把關鍵資源開放再利用可帶來新營收,公司資源能與其他公司資源統合利用,有助於對流程自動化及上下游統合,而使用API的業者進入市場的腳步得以更快,例如做LBS應用就用Google API,當技術門檻與開發成本越低,創新能力可以越強,以發展新的生意模式。對於產業鏈來看,有標準化的Open API,例如教育領域,公部門定義了學習履歷或學習活動的標準API,對同一產業上下游業者而言,投入風險更低,無論對於產業整合或整廠輸出,標準Open API使用得越緊密,產業價值就越得以彰顯。

API經濟體已然成型,近年來工業局、資策會及產業均積極打造API生態圈,更以華碩集團的表現最為積極,而平台轉換浪潮,是台灣政府及科技業轉型創新整合型服務的絕佳契機,勢必要好好掌握。

資料來源: 本文由華碩雲端與數位時代共同製作。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4275

從封閉到開放-API經濟的3種商業模式(2015/8/18)
透過API的開放,提升服務平台價值,進一步形成生態系,帶來「API經濟」正快速崛起。Intel、IBM、Cisco等大廠皆展開布局與併購行動,新創業者也相繼成立搶食市場大餅,目前主要商業模式有3種。

隨雲端運算、社群網路、行動應用等新興科技進化,創新商業模式陸續出現下,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已從系統應用開發的溝通介面或資料交換格式,成為可獲利的商品。透過API的開放,提升服務平台價值,進一步形成生態系,帶來「API經濟」。

2000年起,美國新創電子商務、網路相關業者即以開放API方式,快速擴張業務規模,創造龐大經濟效益。

拍賣網站eBay在2000年開放API,目前已累積約2,000個應用軟體,透過API而來的交易約占6成。

Amazon於2002年開放API,讓小型零售商在其電子商務平台開店,Amazon因此也增加商品種類與提高交易金額,之後在Amazon Web Services雲端服務也開放服務介面,協助新創企業以較低成本建置所需資訊應用環境,造就Amazon在雲端服務市場的領先地位。

從網路服務擴至電信、金融

Google、Facebook、Twitter,及在CRM軟體市場快速崛起的Salesforce等,也採取開放策略,吸引開發商投入編寫程式,以達功能更強大、服務更完整的效益,吸引更多用戶加入,創造更高使用量與平台價值。

公開API的案例,從網路服務領域擴大至電信、金融等民營企業。

中國大陸的網路三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也積極開放自家API,以爭取開發商,擴大服務、增加營收。

最近因搶購風潮喧騰一時的SoftBank機器人「Pepper」,也採公開API,以免費提供開發商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方式,加速應用軟體的多元性與豐富度,帶動市場銷售。

在開放API,結合、串連第三方開發商資源投入應用開發,借力使力、相互拉抬、雙贏互利策略蔚為風潮的情況下,新的B2D(Business to Developers)商業模式儼然成形。

此外,開放政府資料(Open Data)政策的推動與實施,氣象、交通、醫療、農產等資料公開化,與有助於創新應用服務的開發,是API經濟發展的另一股動能。

對企業而言,開放API雖須投入資料/應用轉換、認證與安全管理、API即時更新等作業程序之時間與成本,但相關的技術門檻不高,關鍵在於如何從中獲利,獲利來源因商業模式而異。

API經濟之商業模式多元,主要分為3種:

1.直接收費型

由開放API提供商將內容/服務轉換為API,並視為商品銷售,直接向開發商收取費用。收費標準可有依照量或功能等計價方式。

例如,車廠將長期收集之汽車使用資料,轉換為API,以收費方式開放給保險、金融等業者使用,業者可據以評估車險風險、計算車貸費率、設計個人化服務等,提高用戶滿意度與營收獲利。車廠則可運用現有資產,創造新產品與營收來源。

2.服務互補型

由開放API提供商提供開發商新功能與服務之開發環境,達到提升API提供商服務完整性、豐富度,或服務推廣擴散之目的。對開發商而言,可能會因為附加服務,從用戶端獲取營收。例如Google Maps API。

3.利潤分享型

為開放API提供商,提供API給開發商,進行應用服務之開發與串連,再從該服務增加的收入,分配利益。例如,電子商務平台提供API給開發商,開發商品檢索等應用服務等。綜合而言,開放API可產生快速開發更多創新服務、開拓更多營收管道、強化合作夥伴關係、接觸不同區隔客戶族群等效益。

新的B2D商業模式

在API使用擴大下,各種應用快速增加,產生大量資料,資料應用範圍也擴大,衍生的服務將形成新的API。在此正向循環發展下,未來開放API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Intel、IBM、Cisco等大廠皆展開布局與併購行動,新創業者也相繼成立搶食市場大餅。

從台灣產業轉型之角度,在軟體為核心、服務為導向,提升附加價值為目標的思維下,積極參與API經濟發展,是一值得思考的方向。

企業可從內部資源、競爭條件等層面評估,扮演API提供者,抑或利用外部API,達到縮短新產品/服務上市時間,開闢新營收來源的目的。尤其在物聯網相關技術逐漸成熟,從過去的人與人、人與物連結,乃至物與物的萬物聯網時代,各種智慧化應用服務將推陳出新。

企業經營應跳脫受限於內部資源的封閉模式,採行開放API策略,將是降低技術開發成本,強化合作關係,快速串連介接各行業垂直應用,進行創新與轉型的重要一環。

資料來源: 2015年08月18日 周維忠 本文作者為資策會MIC執行ITIS計畫產業顧問
工商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818000315-260207

分享 字級設定:
TOP